2023年10月29日,由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主持的第九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团队主题分论坛四“国家大学生学情专题方法研究——基于多元研究范式混合研究方法的应用”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分特邀主旨报告和专题研究分论坛两大模块。来自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和青年学者受邀在论坛上作报告,并就国内外大学生学情领域研究进展、前沿与方法运用展开了深入讨论,期间线下参会逾百人,线上学习次数超10000人,现场互动踊跃,反响十分热烈。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共有三位特邀专家作论坛报告,由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孙俊华主持。会议伊始,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厦大高教质评所所长、分论坛召集人史秋衡致开幕辞,就实证研究团队学情研究学术史主要脉络及成效进行了详细梳理。并作《我国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价值流分析——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NCSS)的十三年探索》报告,从方法论逻辑、价值流分析和实践观指向三方面把握中国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特征和路径。基于长期大型研究数据库分析,史秋衡教授指出中国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流向,强调应重塑“教与学”共同体的价值结构,建立大学教学与学生成长规律的连接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评价模式,最终支撑起“育新人、培良才”的光荣使命。
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及对其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陕西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以学生个人为中心,基于8461名陕西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等量化研究方法,深入聚焦探究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及对其能力发展的影响,并得出大学生学习投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大学生学习投入类型对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学校类型具有一定中介影响,且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学习投入类型与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等前瞻性结论和突破性发现。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牛新春教授在《大学生动态学业表现与品德人格的关系——兼论多元研究范式》主旨报告中,以筛选和培育“品学兼优”的人才,从过程性评价的角度拓宽品学兼优人才的选拔标准为社会大背景,聚焦大学初期学业表现预期和人格特质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以X大学202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一学业表现预期”为核心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大学初期学业表现与尽责性、情绪稳定性显著相关;利他动机驱动超越自己,利己动机可能会导致挫败;人才组合兼备品德与才能”等创新性观点和结论。
专题研究分论坛
六大专题研究论坛意在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学习、交流、探讨的开放式平台。36位国内外青年学者和与会代表就“国家大学生学情专题方法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理论、方法、实践等多维度的思考与分享。
专题研究论坛一由天津大学杨院教授主持,七位青年学者与硕博研究生代表发言。天津大学杨院教授在《高校“教与学”的革命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报告中,基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特征,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亟待高校“教与学”的革命,因此未来应以教与学的革命推进学生从受教育者到自我觉悟的主体视角转变,成为引领新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南京大学孙俊华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情调查的CIPP模型,发现当前本科高校已经基本建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继续得到重视,且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来自厦门大学的季玟希、常静艳,天津大学的张阑、范媛媛、朱梓鹤分别就文科博士生人才培养、文科硕士生学术志趣、博士生培养的着力点以及博士生导学关系和课程教学等大学生学情重点话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专题研究论坛二由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学院分中心执行主任阙明坤主持,五位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代表发言。阙明坤教授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作题为《被遮蔽的声音: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报告,对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总体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情提升策略。青岛大学矫怡程作题为《规模扩张对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规模扩张对不同类型高校生源质量的卓越性、适切性、公平性和多元性方面造成影响,探讨了生源质量研究的关注点转向问题,并为不同类型高校提高生源质量提出建议。来自苏州大学的陈松柏、厦门大学的任可欣,新疆师范大学的彭莹分别就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弱势家庭大学生社会成就、高职生职业自我概念清晰等话题进行了集中讨论。
专题研究论坛三由厦门大学高教质评所副所长文静主持,以“国际大学生满意度”为核心话题,邀请国内外七位青年学者和硕博生代表发言。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宁斌教授作《Using Survey Methodologies to Support Institutional Decision-Making》报告,以就业调查、毕业调查等维度的数据为例说明调查方法对于决策的作用,同时也指出目前还存在调查疲惫、回应率低、调查工具的有效性、投资回报率等现实挑战。文静为大家作了题为《大学生满意度的演绎与前瞻》的汇报,其对于大学生满意度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并为大家介绍了满意度研究的时空格局和发展视角下满意度的规律演绎。西南医科大学的陈勤教授基于扎根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医学本科生人文能力框架的构建,并认为医学人文观的本质主义是与社会建构主义相融合。随后,来自剑桥大学的赵一然、巴基斯坦信德大学的Ali和厦门大学的杨楠、张佳璐分别基于英国学者计划、巴基斯坦本科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学硕学术身份认同、科研学习满意度等进行拓展和深入。
专题研究分论坛四由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汪雅霜主持,聚焦大学生学习投入,共有六位青年学者和与会代表发言。杭州师范大学的汪卫平研究员作了题为《精英大学理工科有助于农村学生继续逆袭吗?——基于家庭背景、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关系的探讨》的报告,针对中国精英大学的本科生学习收获是否存在城乡差异,家庭背景、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的解释力是否存在城乡差异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汪雅霜基于教育数字化深化,师生传统的教与学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从在线课程、教师教学、学习者自身三个维度探讨影响硕士研究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直接因素,并从技术、环境两方面探讨影响研究生在线学习投入度的间接因素。温州大学杨玉婷以“我国大学生学业参与的多维结构与基本特征”为题,探讨大学生学业参与的类型与对应特征。接着,来自南京大学的袁玉婷、北京师范大学的蒋晓蝶、厦门大学的陈兆军各自聚焦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具体研究话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和阐释。
专题研究论坛五聚焦“大学生学习力研究”,由华南理工大学王芳副教授主持,六位青年学者和硕博研究生代表发言。王芳主要从大学生学习力的内涵与要素出发,分析大学生学习力的理论模型,探讨大学生学习力的动态发展模型并对大学生学习力动态发展机制做出总结。福建师范大学康敏基于学科分类的角度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学情的过程特征,并对大学生学习质量提升提出相应建议。随后来自厦门大学的黄洁琼、李瑞、谭蓉、任柯蒙分别对大学生课堂环境感知模式、高影响力教育实践、跨学科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在线教学对本科生人际互动能力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
专题研究论坛六主题为“‘教’与‘学’的实践:学情分析与教育综改”,由同济大学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玲主持,共有五位青年学者和硕博研究生代表发言。上海电机学院吕小亮作题为《产教协同培育卓越工程师》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探索培育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机制与模式展开;安徽大学叶晓力将关注点聚焦于学习范式下的大学教学评价。来自同济大学的梁晶晶、厦门大学的赵荣秀和先雨可分别聚焦实践教学与同伴互动对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数智时代下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变革、大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等学情分析话题展开实践讨论和分析。
国家的未来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聚焦高质量高等教育一直是NCSS项目组的初心。如今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已持续13年之久,未来我们愿与国内同仁、国际学界一道,合力推动学情实证研究不断成长壮大,以国家大学生学情规律研究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w6DPtxQJPLVc9eO4S7j0A(厦大高教质评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