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中心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新闻 > 正文

2020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

发布日期:2021-02-05      点击数:        来源:
      【编者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陕西省从2014年开始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旨在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反映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及《教育部关于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编写了《2020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以教育部规定的五大指标体系(毕业生基本情况、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毕业生就业状况相关分析、高校就业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就业状况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反馈)为基础,全面反映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整体情况、就业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体现了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的精准理念,为明年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更相匹配,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本报告第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及第二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态分析中所用数据采用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系统统计数据,截至时间为2020年11月1日。第四部分基于面向陕西省2020届全体毕业生实施的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数据,调查分析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馈。调查回收有效样本共17704份,有效回收率为5.4%。全文如下:


2020 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陕西省高等教育数据中心
2020年12月
序 言
     
 
       第一部分 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 
      1.1学历结构 
      1.2性别结构 
      1.3民族结构 
      1.4生源地分布 
      1.5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1.6院校类型分布  
      第二部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态分析 
      2.1就业率分析 
      2.2就业地区分布  
      2.3就业行业分析  
      2.4省内就业分析 
      2.5升学、出国(境)及其他毕业情况  
      2.6 国家一流学科与陕西省一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第三部分 就业特征及促进就业措施  
      3.1 全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  
      3.2 促进高校毕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第四部分 就业状态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4.1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调查  
      4.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4.3毕业生教育教学过程评价  
      4.4毕业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第五部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趋势  
      附表一:2020年毕业生在陕就业情况统计表  
      附表二:2020年高校毕业博士研究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附表三:2020年高校毕业硕士研究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附表四:2020年高校毕业本科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附表五:2020年高校高职(专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表 
 
第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
      1.1 学历结构
      2020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203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421人,硕士研究生33265人,本科生168445人,高职(专科)生127904人。(全省各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见附件一)。共涉及282个博士研究生专业,56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319个本科专业,407个高职(专科)专业。(各专业毕业生人数见附表二、三、四、五)。
 
 
  1.2 性别结构
      2020年毕业生中,共有男生16395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38%;女生168084人,占50.62%。男女生比为1:1.03。  
 

 
 
 
(1 )博士毕业生
      2020年博士毕业生中,男生1531人,占博士毕业生总数的63.24%,女生890人,占36.76%,男女生比为1:0.58。
 
(2 )硕士毕业生
      2020年硕士毕业生中,男生15813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47.54%,女生17452人,占52.46%,男女生比为1:1.10。
 
(3 )本科毕业生
      2020年本科毕业生中,男生7842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6.56%,女生90025人,占53.44%,男女生比为1:1.15。
 
(4 )高职(专科)毕业生
      2020年专科(高职)毕业生中,共有男生68187人,占专科(高职)毕业生总数的53.31 %,女生59717人,占46.69%,男女生比为1:0.88。
 
1.3 民族结构
      2020年全省共有少数民族毕业生1068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22%,毕业生人数超过500人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维吾尔族。

 
  1.4 生源地分布
      2020年毕业生生源地涵盖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呈现出分布地域广但不均衡的特点。人数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224816人,67.71%),人数超过10000人的有甘肃省(13533人,4.08%)、山西省(11622人,3.50%)、河南省(10978人,3.31%)。
 
 
1 )博士毕业生
      2020年博士毕业生生源地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人数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989人、40.85%),人数超过100人的有河南省(267人、11.03%)、山东省(186人、7.68%)、山西省(151人、6.24%)、河北省(107人、4.42%)。
 
 
2 )硕士毕业生
      2020年硕士毕业生生源地涵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人数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14048人、42.23%),人数超过1000人的有山西省(3317人、9.97%)、河南省(3245人、9.75%)、山东省(1978人、5.95%)、甘肃省(1483人、4.46%)、河北省(1238人、3.72%)。
 
 
3 )本科毕业生
      2020年本科毕业生生源地涵盖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人数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105811人、62.82%),人数超过3000的有河南省(5619人、3.34%)、山西省(5062人、3.01%)、河北省(4566人、2.71%)、山东省(4217人、2.50%)、甘肃省(4142人、2.4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437人,2.04%)、安徽省(3048人,1.81%);人数较少的省市有北京市(321人、0.19%)、西藏自治区(317人、0.19%)、上海市(176人、0.10%)、香港特别行政区(7人、0.00%)、澳门特别行政区(2人、0.00%)。
 
 
(4 )高职(专科)毕业生
      2020年高职(专科)毕业生生源地涵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人数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103968人、81.29 %),人数超过2000的有甘肃省(7818人、6.11%)、山西省(3092人、2.42%)、宁夏回族自治区(2196人,1.72%);人数较少的省市有北京市(4人、0.00%)、天津市(2人、0.00%)。
 
 
  1.5 学科门类 / 专业大类分布
      
1 )博士毕业生
      2020博士毕业生涵盖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哲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涉及93个一级学科(包含专业学位博士),282个专业。
 
 
2 )硕士毕业生
      2020年硕士毕业生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法学、文学、医学、艺术学、农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军事学等学科门类,涉及142个一级学科(包含专业学位硕士),562个专业。
 
 
(3 )本科毕业生
      2020年本科毕业生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理学、医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农学、历史学、哲学、军事学等学科门类,涉及90个一级学科,319个专业。
 
 
4 )高职(专科)毕业生
      2020年高职(专科)毕业生专业主要涉及财经商贸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等专业大类,涉及85个一级学科,407个专业。  
 
 
  1.6 院校类型分布
      2020年全省有毕业生的院校共100所,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表中标记为A的院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11所(表中标记为B的院校),公办普通本科院校16所(表中标记为C的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20所(表中标记为D的院校),公办高职(专科)院校29所(表中标记为E的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9所(表中标记为F的院校),成人高等院校6所(表中标记为G的院校),其他(研究所或陕西省委党校)21所(表中标记为H的院校)。
 
 
 
 
第二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态分析
       2.1 就业率分析
       2.1.1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
      全省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1.64%,其中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0.91%,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0.58%,本科生就业率为78.95%,专科生就业率为82.68%。
 
 
       2.1.2 不同学科门类 / 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率
       (1 )不同学科门类博士毕业生就业率
      在博士研究生中,就业率前三位的学科是法学(96.20%)、经济学(95.80%)、医学(95.70%),就业率后三位的学科是理学(88.30%)、农学(84.10%)、艺术学(83.30%)。
 

 
 
       (2 )不同学科门类硕士毕业生就业率
      在硕士研究生中,就业率前三位的学科是工学(96.40%)、军事学(93.55%)、经济学(92.75%),就业率后三位的学科是哲学(73.12%)、历史学(69.20%)、艺术学(63.38%)。
 
 
       (3 )不同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在本科生中,就业率前三位的学科是工学(82.89%)、农学(80.72%)、管理学(78.90%),就业率后三位的学科是军事学(71.43%)、哲学(71.35%)、法学(70.06%)。     
    
 
(4 )不同专业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率
      在专科生中,就业率前五位的专业大类是水利大类(92.75%)、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91.04%)、农林牧渔大类(88.76%)、交通运输大类(87.82%)、土木建筑大类(86.76%),就业率后五位的学科是新闻传播大类(80.25%)、轻工纺织大类(78.59%)、公安与司法大类(74.27%)、旅游大类(74.17%)、医药卫生大类(72.01%)。
 
 
   2.1.3 不同院校类型毕业生就业率
      不同院校毕业生中,其他类型院校(研究所及陕西省委党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91.54%),其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88.22%)、公办普通本科高校(85.81%)、公办高职高专院校(82.01%)、陕西省高水平大学(79.85%);而成人高等院校(75.93%)、民办高职高专院校(74.07%)、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院校(74.04%)的就业率则相对较低。
 
 
 
      不同院校类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专科生的就业率最高(95.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84.7%)。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中,博士生的就业率最高(96.3%),专科生的就业率最低(76.6%)。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中,专科生的就业率最高(85.6%),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72.5%)。此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博士生就业率(90.1%)、硕士生就业率(93.2%),陕西高水平大学的硕士生就业率(87.3%)相对较高。
 
 
  2.2 就业地区分布
       2.2.1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全省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国外。陕西省是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地区中最为集中的省份。其中,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5.96%、46.70%、59.03%、73.11%。除此之外,博士研究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市(5.45%)、河南省(4.44%)、广东省(3.37%)、江苏省(3.19%)、四川省(3.14%);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布为香港特别行政区(0%)、澳门特别行政区(0%)、国外(0%)、西藏自治区(0.09%)、海南省(0.14%);硕士研究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广东省(8.44%)、北京市(6.11%)、江苏省(4.73%)、上海市(4.29%)、浙江省(3.82%);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布为澳门特别行政区(0%)、国外(0%)、香港特别行政区(0.01%)、西藏自治区(0.03%)、海南省(0.12%);本科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广东省(5.71%)、北京市(4.14%)、浙江省(3.53%)、江苏省(3.12%)、上海市(2.52%);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布为澳门特别行政区(0%)、香港特别行政区(0%)、国外(0.01%)、吉林省(0.16%)、黑龙江省(0.17%);专科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广东省(2.86%)、浙江省(2.79%)、江苏省(2.68%)、甘肃省(2.23%)、四川省(1.57%),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布为吉林省(0.04%)、黑龙江省(0.03%)、香港特别行政区(0%)、澳门特别行政区(0%)、国外(0%)。 
 
 
  
 
  2.2.2 不同学科门类 / 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1 )不同学科门类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不同学科博士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除此之外,北京市、河南省、广东省、江苏省、四川省等也是不同学科博士研究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2 )不同学科门类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不同学科硕士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除此之外,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等也是不同学科硕士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3 )不同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不同学科本科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除此之外,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也是不同学科本科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4 )不同专业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不同专业大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除此之外,浙江省、广东省、甘肃省、江苏省、四川省等省市成为不同专业大类专科生就业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
       

 

2.2.3  不同类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
      全省不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区涵盖了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国外。陕西省是不同院校毕业生就业地区中最为集中的省份。双一流建设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其他类型院校(研究所及陕西省委党校)毕业生在陕西省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8.20%、50.68%、69.00%、68.34%、73.73%、71.98%、81.51%、93.18%。
      除此之外,双一流建设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广东省(9.72%)、北京市(6.70%)、江苏省(4.38%)、上海(4.28%)、山东(4.24%);就业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布为国外(0%)、香港特别行政区(0.01%)、澳门特别行政区(0.01%)、海南省(0.25%)、吉林省(0.27%)、黑龙江省(0.38%)。
      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广东省(8.92%)、北京市(5.19%)、浙江省(5.10%)、江苏省(4.53%)、上海市(3.53%);就业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别分布为澳门特别行政区(0%)、香港特别行政区(0%)、国外(0.02%)、西藏自治区(0.08%)、吉林省(0.10%)。
      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市(4.15%)、广东省(3.70%)、江苏省(2.2.79%)、浙江省(2.33%)、上海市(1.87%);就业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别分布为澳门特别行政区(0%)、香港特别行政区(0%)、国外(0%)、黑龙江省(0.10%)吉林省(0.11%)。
      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浙江省(3.06%)、广东省(2.44%)、河南省(2.39%)、山西省(2.37%)、北京市(1.92%);就业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澳门特别行政区(0%)、香港特别行政区(0%)、国外(0%)、西藏自治区(0.06%)、吉林省(0.10%)。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江苏省(3.28%)、广东省(3.11%)、浙江省(2.58%)、甘肃省(1.72%)、四川省(1.61%);就业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澳门特别行政区(0%)、香港特别行政区(0%)、国外(0%)、黑龙江省(0.02%)、吉林省(0.04%)。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甘肃省(5.32%)、浙江省(2.96%)、广东省(2.38%)、山西省(2.27%)、江苏省与北京市均为1.73%;就业分布较少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澳门特别行政区(0%)、香港特别行政区(0%)、国外(0%)、吉林省(0.03%)、黑龙江省(0.03%)、辽宁省(0.03%)。
      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较为集中的五个地区分别为广东省(2.7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79%)、辽宁省(2.42%)、湖北省(2.04%)、甘肃省(1.49%);而在山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福建省、贵州省、天津市、广西回族自治区、江西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区均没有毕业生就业。
      其他类型院校(研究所及陕西省委党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在北京市(2.27%)、广东省(1.70%)、云南省(1.14%)、山东省(0.57%)、河南省(0.57%)、湖南省(0.57%),其他地区均没有毕业生就业。
 
 
 
   2.3 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毕业生就业的21大类单位行业中,就业人数前四位的行业是教育(11.1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89%)、制造业(9.01%)、建筑业(8.82%),合计占总就业人数的38.88%。就业人数后四位的是国际组织(0.01%)、军队(0.3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计管理业(0.92%)、采矿业(1.03%)。与2019年(总就业人数328936)的就业行业分布前四位及后四位一致。
 
 
    2.3.1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毕业生按照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四个学历层次进行统计。其中博士毕业生2421人,占0.73% ,硕士毕业生33265人,占10.02% ,本科毕业生168445人,占50.73% ,专科毕业生127904人,占38.52%。博士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比例最高,达到63.33%,其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达到12.4%。硕士毕业生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比例较高,均达到了10%以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较高的行业有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比例较高的行业有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 )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博士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63.3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40%)、卫生和社会工作业(4.86%)、制造业(3.77%)。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84.36%。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97.53%。      
 
(2 )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硕士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56.63%。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89.86%。  
 
(3 )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58.06%。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87.38%。
 
(4 )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本科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9.25%。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学历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86.80%。     

 
2.3.2 不同学科门类 / 就业大类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1 )不同学科门类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不同学科门类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中,按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统计。
      哲学博士毕业生全部就业于教育行业。
      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其他,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个行业,分别占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78.28%、6.52%、6.52%、2.17%、2.17%、2.17%、2.17%。
      法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 5个行业,分别占法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88.24%、5.88%、1.96%、1.96%、1.96%。
      教育学博士毕业生全部就职于教育行业。
      文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和其他3个行业,分别占文学博士就业人数的93.54%、3.23%、3.23%。
      历史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个行业,分别占历史学博士就业人数的91.66%、4.17%、4.17%。
      理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军队,制造业,采矿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个行业,分别占理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76.70%、12.54%、3.22%、2.15%、1.79%、0.72%、0.72%、0.72%、0.36%、0.36%、0.36%、0.36%。
      工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      ,军队,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采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国际组织,金融业20个行业,分别占工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8.56%、16.31%、5.8%、4.63%、3.89%、2.72%、2.35%、1.54%、1.03%、0.59%、0.51%、0.51%、0.44%、0.29%、0.22%、0.22%、0.15%、0.07%、0.07%、0.07%。
      农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公共管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住宿和餐饮业8个行业,分别占农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72.46%、12.32%、5.80%、5.07%、1.45%、1.45%、0.72%、0.72%。
      医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其他、军队4个行业,分别占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7.67%、27.82%、3.76%、0.75%。
      军事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分别占军事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1.54%、30.77%、7.69%、。
      管理学博士毕业生分别就业于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军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12个行业,分别占管理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81.91%、4.26%、2.13%、2.13%、2.13%、1.06%、1.06%、1.06%、1.06%、1.06%、1.06%、1.06%。
      艺术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于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3个行业,分别占艺术学博士人数的80%、10%、10%。
 
 
(2 )不同学科门类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不同学科门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中,按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统计。
      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其他,建筑业,分别占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5.29%、13.97%、13.97%、5.88%,合计69.11%。
      经济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其他行业,分别占经济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0.84%、12.80%、8.36%、7.82%,合计69.82%。
      法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别占法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9.03%、16.62%、9.59%、9.24%,合计64.48%。
      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教育学硕士就业人数的86.70%、3.44%、2.52%、1.93%,合计94.59%。
      文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别占经济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7.60%、9.59%、8.83%、7.49%,合计73.51%。
      历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别占历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2.09%、23.08%、6.59%、2.75%,合计94.51%。
      理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占理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9.89%、16.45%、15.14%、14.10%,合计75.58%。
      工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其他,分别占工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8.42%、17.27%、15.09%、7.92%,合计68.70%。
      农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农、林、牧、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分别占农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7.97%、19.47%、10.16%、7.50%,合计75.10%。
      医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其他,制造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分别占医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9.79%、12.57%、5.07%、4.32%,合计91.75%。
      军事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业,制造业,分别占军事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8.97%、13.79%、6.90%、6.90%,合计96.56%。
      管理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教育,制造业,分别占管理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8.05%、17.59%、12.84%、9.94%,合计58.42%。
      艺术学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文化,其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艺术学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46.32%、12.75%、6.94%、6.37%,合计72.38%。
 
 
(3 )不同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不同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中,按照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统计。
      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教育,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1.36%、15.91%、4.55%、4.55%,合计86.37%。
      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分别占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0.74%、12.43%、10.49%、8.78%,合计52.44%。
      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别占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4.42%、15.86%、9.09%、6.90%,合计66.27%。
      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建筑业,分别占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0.26%、10.35%、8%、3.45%,合计82.06%。
      文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文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0.62%、19.03%、7.46%、7.13%,合计64.24%。
      历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分别占历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2.32%、32.58%、5.07%、3.47%,合计83.44%。
      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分别占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4.47%、32.06%、7.81%、5.75%,合计80.09%。
      工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分别占工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5.53%、15.33%、14.06%、11.12%,合计76.04%。
      农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农、林、牧、渔业,教育,建筑业,分别占农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5.60%、13.93%、4.98%、2.84%,合计87.35%。
      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其他,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分别占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1.92%、24.96%、5.66%、2.92%,合计85.46%。
      军事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占军事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0%、20%、20%、20%,合计100%。
      管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建筑业,其他,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管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4.95%、11.08%、10.35%、9.33%,合计45.71%。
      艺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建筑业,分别占艺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6.65%、15.96%、14.63%、9.69%,合计56.93%。
 
 
(4 )不同专业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不同专业大类的毕业生,按照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9个专业大类统计。
      农林牧渔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其他,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农林牧渔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8.18%、6.93%、4.70%、4.62%,合计84.43%。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建筑业,其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分别占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9.28%、10.07%、7.11%、5.65%,合计62.11%。
      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制造业,其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占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5.51%、14.89%、6.98%、5.80%,合计83.18%。
      土木建筑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建筑业,其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土木建筑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0.07%、20.06%、3.58%、3.18%,合计76.89%。
      水利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其他,制造业,分别占水利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5.12%、19.83%、9.26%、1.16%,合计95.37%。
      装备制造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制造业,其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装备制造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6.09%、11.5%、9.87%、5.75%,合计63.21%。
      生物与化工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其他,采矿业,分别占生物与化工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7.41%、12.56%、8.37%、6.03%,合计74.37%。
      轻工纺织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分别占轻工纺织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9.00%、8.47%、7.88%、7.16%,合计62.51%。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制造业,其他,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8.69%、13.43%、12.99%、11.31%,合计66.42%。
      交通运输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其他,制造业,分别占交通运输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1.73%、16.19%、9.17%、6.03%,合计73.12%。
      电子信息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电子信息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2.2%、19.99%、8.73%、6.91%,合计67.83%。
      医药卫生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其他,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占医药卫生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0.0%、21.30%、10.79%、9.23%,合计81.32%。
      财经商贸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卫生和社会工作,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财经商贸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2.17%、10.17%、9.78%、9.37%,合计61.49%。
      旅游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其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占旅游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5.85%、21.52%、8.77%、7.22%,合计63.36%。
      文化艺术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占文化艺术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1.58%、12.01%、11.56%、9.11%,合计64.26%。
      新闻传播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新闻传播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1.91%、29.77%、3.62%、2.21%,合计77.51%。
      教育与体育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教育与体育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3.74%、40.48%、2.66%、2.25%,合计59.13%。
      公安与司法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其他,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公安与司法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9.30%、31.42%、6.71%、6.27%,合计83.70%。
      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5.38%、11.18%、9.03%、7.74%,合计53.33%。      

 
 
  2.3.3 不同院校类型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不同院校毕业生按照双一流建设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等院校、其他(研究所及陕西省委党校)共8类院校统计。
 
(1 )双一流建设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双一流建设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73.11%。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93.45%。
 
(2 )陕西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陕西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68.89%。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87.42%。
 
(3 )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教育,其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58.80%。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91.38%。 
 
(4 )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8.05.%。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84.78%。  
 
(5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其他,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44.63%。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74.36%。 
 
(6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其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61.18%。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93.24%。       
 
(7 )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2020年已就业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中就业行业前四位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前四位就业行业的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71.76%。就业行业前11位的行业就业人数占同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95.09%。 
 
  2.4 省内就业分析
       2.4.1 省内就业形式
      2020年在陕西省就业的毕业生共134712人,就业形式包括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科研助理、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等形式。其中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最普遍,占在陕就业人数的77.40%。

 
 
 
 
  2.4.2 省内就业单位性质
      2020年在陕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其他、医疗卫生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其他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机关、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城镇社区、部队、农村建制村等单位。其中,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陕就业人数的24.80%(其他企业5.02%,国有企业17.23%,三资企业2.55 %)。
 
 
 在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全体就业毕业生和省内就业毕业生对比,发现就业人数比例差别较大的是其他企业,省内就业人数在其他企业就业人数比例55.54%,总体就业毕业生中,就职其他企业的人数比例是41.98%。未注明单位性质的就业毕业生,全体毕业生中人数比例是26.23%,省内就业毕业生人数比例7.32%。

 
2.4.3 省内就业单位行业
      2020年在陕就业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主要包括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军队、国际组织、其他22种行业。省内就业行业前四位的是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卫生与社会工作,分别占省内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6.08%、11.32%、10.34%、8.01%,合计45.75%。
 
   2.4.4 省内就业职位类别
      2020年在陕就业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别主要包括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其他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济业务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金融业务人员、文学艺术工作人员、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新闻出版好文化工作人员、公务员、法律专业人员、体育工作人员、军人18类。其中就业职位前四位的是其他人员、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省内就业人数的17.23%、13.72%、13.66%、12.16%,合计56.77%。
 
 
 
  2.5.2 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升学情况
       (1 )硕士毕业生
      2020年高校硕士毕业生中升学1742人,占全部硕士毕业生的5.24%,其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其中,2020年哲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15人,占全部哲学类硕士毕业生的8.06%;2020年经济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44人,占全部经济学类硕士毕业生的5.50%;2020年法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62人,占全部法学类硕士毕业生的3.53%;2020年教育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36人,占全部教育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46%;2020年文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41人,占全部文学类硕士毕业生的2.67%;2020年历史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34人,占全部历史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2.93%;2020-年理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212人,占全部理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0.02%;2020年工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957人,占全部工学类硕士毕业生的5.7%;2020年农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166人,占全部农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7.1%;2020年医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119人,占全部医学类硕士毕业生的9.88%;2020年管理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48人,占全部管理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19%;2020年艺术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升学8人,占全部艺术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72%。
 
 
(2 )本科毕业生
      2020年本科毕业生中升学26722人,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15.86%,其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其中,2020年哲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69人,占全部哲学类本科毕业生的37.30%;2020年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638人,占全部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9.06%;2020年法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876人,占全部法学类本科毕业生的19.24%;2020年教育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293人,占全部教育学类本科毕业生的3.78%;2020年文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1367人,占全部文学类本科毕业生的8.61%;2020年历史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206人,占全部历史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0.91%;2020年理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2427人,占全部理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3.17%;2020年工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15649人,占全部工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5.05%;2020年农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849人,占全部农学类本科毕业生的48.71%;2020年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1543人,占全部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17.11%;2020年管理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1756人,占全部管理学类本科毕业生的5.81%;2020年艺术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升学1409人,占全部艺术学类本科毕业生的5.78%。
 
 
 
(3 )高职(专科)毕业生
      2020年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22013人,占全部高职(专科)毕业生的17.21%,其专业涵盖农林牧渔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纺织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等学科门类。
      其中,2020年农林牧渔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70人,占全部农林牧渔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32%;2020年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163人,占全部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7.85%;2020年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77人,占全部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90%;2020年土木建筑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1396人,占全部土木建筑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16.73%;2020年水利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63人,占全部水利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8.46%;2020年装备制造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1224人,占全部装备制造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7.90%;2020年生物与化工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59人,占全部生物与化工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6.29%;2020年轻工纺织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56人,占全部轻工纺织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89%;2020年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162人,占全部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9.77%;2020年交通运输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1075人,占全部交通运输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6.60%;2020年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1929人,占全部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15.57%;2020年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2659人,占全部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14.21%;2020年财经商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6233人,占全部财经商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5.76%;2020年旅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398人,占全部旅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15.23%;2020年文化艺术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731人,占全部文化艺术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5.77%;2020年新闻传播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360人,占全部新闻传播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3.24%;2020年教育与体育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4926人,占全部教育与体育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36.54%;2020年公安与司法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321人,占全部公安与司法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1.34%;2020年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升学112人,占全部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0.66%。
 
 
 
  2.5.3 不同院校类型的毕业生升学情况
      2020年高校毕业生中升学50477人,占全部毕业生的15.20%。其中,2020年双一流建设大学毕业生中升学14218人,占全部双一流建设大学毕业生的25.85%;2020年陕西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中升学8901人,占全部陕西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的16.01%;2020年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升学7067人,占全部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12.25%;2020年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院校毕业生中升学8590人,占全部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的13.39%;2020年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中升学9923人,占全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12.00%; 2020年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中升学1699人,占全部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11.20%;2020年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升学71人,占全部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的4.64%;2020年其他类型院校(研究所及陕西省委党校)毕业生中升学8人,占比3.98%。

 
2.5.4 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出国(境)情况
      2020年高校毕业生中出国(境)4421人,占全部毕业生的1.33%。其中,2020年博士毕业生中出国(境)37人,占全部博士毕业生的1.53%;2020年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327人,占全部硕士毕业生的0.98%;2020年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3906人,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2.32%;2020年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51人,占全部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12%。
 
 
  2.5.5 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出国(境)情况
       (1 )博士毕业生
      2020年高校博士毕业生中出国(境)37人,占全部毕业生的1.53%,其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其中2020年理学类博士毕业生中出国(境)2人,占全部理学类博士毕业生的0.63%;2020年工学类博士毕业生中出国(境)27人,占全部工学类博士毕业生的1.81%;2020年农学类博士毕业生中出国(境)2人,占全部农学类博士毕业生的1.22%;2020年医学类博士毕业生中出国(境)5人,占全部医学类博士毕业生的3.60%;2020年管理学类博士毕业生中出国(境)1人,占全部管理学类博士毕业生的8.33%。
 
 
(2 )硕士毕业生
      2020年高校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327人,占全部硕士毕业生的0.98%,其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医学、艺术学、军事学等学科门类。
      其中,2020年经济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6人,占全部经济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75%;2020年法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4人,占全部法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23%;2020年教育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14人,占全部教育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57%;2020年文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21人,占全部文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37%;2020年历史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1人,占全部历史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38%;2020年理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40人,占全部理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89%;2020年工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194人,占全部工学类硕士毕业生的1.15%;2020年农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20人,占全部农学类硕士毕业生的2.06%;2020年医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10人,占全部医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38%;2020年管理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8人,占全部管理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20%;2020年艺术学类硕士毕业生中出国(境)9人,占全部军事学类硕士毕业生的0.81%。
 
 
  (3 )本科毕业生
      2020年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3906人,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2.32%,其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文学、哲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其中,2020年哲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4人,占全部哲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16%;2020年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344人,占全部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4.89%;2020年法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23人,占全部法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70%;2020年教育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37人,占全部教育学类本科毕业生的0.48%;2020年文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692人,占全部文学类本科毕业生的4.36%;2020年历史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20人,占全部历史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03%;2020年理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87人,占全部理学类本科毕业生的1.79%;2020年工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542人,占全部工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47%;2020年农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24人,占全部农学类本科毕业生的1.38%;2020年医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27人,占全部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0.30%;2020年管理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534人,占全部管理学类本科毕业生的1.77%;2020年艺术学类本科毕业生中出国(境)372人,占全部艺术学类本科毕业生的2.05%。
 
 
 
  (4 )高职(专科)毕业生
      2020年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51人,占全部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12%,其专业涵盖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轻工纺织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等学科门类。
      其中,2020年土木建筑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4人,占全部资源与环境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05%;2020年装备制造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人,占装备制造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01%;2020年轻工纺织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人,占全部轻工纺织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05%;2020年交通运输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47人,占全部交通运输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29%;2020年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1人,占全部医药卫生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05%;2020年财经商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53人,占全部财经商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22%;2020年旅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4人,占全部旅游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15%;2020年文化艺术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3人,占全部文化艺术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11%;2020年新闻传播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4人,占全部新闻传播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26%;2020年教育与体育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22人,占全部教育与体育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16%;2020年公安与司法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中出国(境)1人,占全部公安与司法大类高职(专科)毕业生的0.18%。
 
 
    2.5.6 不同院校类型的毕业生出国(境)情况
      2020年高校毕业生中出国(境)4421人,占全部毕业生的1.33%。其中,2020年双一流建设大学毕业生中出国(境)2219人,占全部双一流建设大学毕业生的4.03%;2020年陕西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中出国(境)1146人,占全部陕西省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的2.06%;2020年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出国(境)441人,占全部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0.76%;2020年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中出国(境)556人,占全部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毕业生的0.87%;2020年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中出国(境)58人,占全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0.07%; 2020年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中出国(境)1人,占部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0.01%。

   2.6  国家一流学科与陕西省一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2.6.1  国家一流学科与陕西省一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陕西省有8所高校获评一流学科,一流学科总数为17个。2020年国家一流学科(硕博)毕业生共计2228人,就业率98.38%,高于总体就业率90.60%。
      与全省博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0.91%相比,一流学科博士就业率为97.02%,高于全省平均。与全省硕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0.58%相比,一流学科硕士就业率高达98.66%,高于平均值。
 
 
2.6.2  国家一流学科与陕西省一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从国家一流学科毕业生就业省份来看,在陕西省内就业达到872人,占总体的35.50%。其次,在广东就业人数为355人,占总体的14.45%。再其次为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河南等地就业人数较多,都在100人以上。在海南、西藏、青海、香港等省份的人数均不足5人。
 
 
   陕西省一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情况如下图。19386人在陕西省内就业,占总体的56.19%。其次,在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就业的一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均在1000人以上。在黑龙江、吉林、国外、澳门就业的一流专业毕业生均不足100人。

 
 陕西省一流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省份分布情况如下图。9833人在陕西省内就业,占总体的73.97%。其次,在江苏、广东、四川、浙江、安徽就业的一流专业(高职)毕业生人数均在200人以上。在西藏、黑龙江、吉林、海南、广西、云南、辽宁、贵州、内蒙古、重庆、宁夏就业的一流专业毕业生均不足50人。
 
     2.6.3  国家一流学科与陕西省一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国家一流学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显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吸纳一流学科毕业生最多,达到602人,占总体的19.47%。其次是教育行业吸纳一流学科毕业生396人,再次是制造业吸纳一流学科毕业生338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金融业吸纳一流学科毕业生也比较多。
 
  陕西省一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显示,教育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最多,达到5917人,占总体的11.44%。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4567人,制造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4354人。建筑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也比较多,均在2000人以上。
 
  陕西省一流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显示,制造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最多,达到2063人,占总体的12.00%。其次是建筑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1785人,再次是教育行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1772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吸纳一流专业毕业生也比较多,均在800人以上。
 
 
2.6.4 国家一流学科与陕西省一流专业毕业生升学 \ 出国(境)情况
      国家一流学科毕业生中升学人数占总体的16.49%,出国、出境人数占总体的4.04%。
      陕西省一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升学人数占总体的28.89%,出国、出境人数占总体的4.06%。
      陕西省一流专业(高职)毕业生中升学人数占总体的21.68%,出国、出境人数占0.13%。  


 
第三部分 就业特征及促进就业措施

      202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332035人,比上年增加3099人,增幅为0.94%。其中研究生35686人(占比10.75%)、本科生168445人(占比50.73%)、专科(高职)生127904人(占比38.52%)。截至11月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已就业271076人(其中有岗位就业人数214477人;升学、出国、征兵人数56599人),初次就业率为81.64%,较2019届下降7.44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90.61 %、本科生为78.95%、专科(高职)生为82.68 %。
 
 
      3.1 全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
      从生源分布看 ,陕西籍生源毕业生最多,有22481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7.71%,就业人数182892人,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7.47%。陕西籍生源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1.35%,比总体就业率低0.29个百分点。

       从就业地域分布看 ,有152496名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占比71.10%;有46744名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占比21.79%;有15299名毕业生在中部地区就业,占比7.1%。在陕西省内就业的有134712人,占比62.81%,与2019年相比降低2.26个百分点。
 
       从就业行业看,在教育及培训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有30258人,占比14.11%;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就业的有26796人,占12.49%;在制造业就业的有24418人,占11.38%;在建筑业就业的有23902人,占11.14%。
 
       从就业单位看,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企业就业的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0.79%,与2019年相比减少10.68个百分点。其中,到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的有113800人,占41.98%;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42922人,占15.83%。
 
       从就业岗位分布看,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上就业的毕业生最多,有39431人,占比18.38%;在“教育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上就业的毕业生有37551人,占17.51%;在“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上就业的毕业生为28199人,占13.15%。
 
       从学科就业情况看,全省高校工学类专业就业率最高,为85.85%;理学类为78.76 %;农学类为82.42%;管理学类为80.52%;文史类为77.75 %;医学类为79.26%;法学类为71.83 %。
 
       从城乡生源就业率看,农村生源就业率高于城镇生源。城镇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为77.85%,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为81.97 %,城镇生源毕业生比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低4.12个百分点。
 
       从男女生就业率看,男生就业率高于女生。男性毕业生就业率83.28%,比总体就业率高1.64个百分点;女性毕业生就业率为80.04%,比总体就业率低1.6个百分点,两者相差3.24个百分点。
 
      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特征来看,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80%的工作目标,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陕西、面向西部的就业仍占主导地位 ;二是政策性岗位促进毕业生就业作用发挥明显,企业依然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三是工学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3.2 促进高校毕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2020年是近年来就业形势最为困难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影响,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加大,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疫情发生以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全省各高校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强化统筹,综合施策,启动了2020届高校毕业生“百日冲刺”行动,推出系列“促就业”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渠道、拓岗位,全面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面。
 
      (一)加强统筹谋划,打造“稳就业”合力 。一是全面部署推进稳就业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疫情发生之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书记、省长直接抓、重点抓。省市县政府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稳就业工作专班,发挥政策协同效力,凝聚稳就业合力,夯实工作责任,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4月24日,方光华副省长召开全省2020年春季开学季及促进就业工作视频会,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并亲自带队深入高校调研督导。6月2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张广智,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牛一兵主持召开全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视频会,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7月1日,原省长刘国中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研究制定陕西省工作举措,梁桂常务副省长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问题。9月2日,省长赵一德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稳就业工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就业工作。2019年9月至春节前,省教育厅就在全省高校实施了毕业生“校园招聘”行动计划,举办招聘会147场,提供就业岗位64万个,部分毕业生已利用“秋招”机会达成就业意向,签约率高于上年同期6.62个百分点。新年伊始,省教育厅会同省人社厅、省军区召开了2020届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这是2020年教育系统召开最早的一个会议,对做好全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部门通力合作,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针对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省教育厅会同省人社厅出台了《关于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的通知》、省教育厅出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22条举措,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是高校鼎力推进就业工作。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就业工作,很多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视频连线毕业生,给他们加油打气,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三全育人”总体布局,动员广大教师、干部、校友关心关爱毕业生,努力实现全员促就业。
 
      (二)坚持多措并举,打牢“稳就业”根基。一是大力推进网络招聘和校园招聘活动。疫情发生后,在全省高校启动了线上招聘活动,利用省级就业平台并联合6家专业招聘平台,举办各类网络招聘活动8941场,参与单位7.4万余家,提供岗位信息351万余条,面试100余万人次,形成了“天天有市场、周周有专场”的全天候网络招聘大市场;疫情得到控制后,陕西省高校率先开学,各高校抢抓机遇,早进市场,开展针对性强、专业对口的小规模专场招聘会,共举办线下小型专场招聘会814场,提供工作岗位9万余个。二是用足用好基层就业项目。2020年陕西省计划招录“西部计划”1449人、招录公务员5765人,面向基层招聘“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730人,面向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本科毕业生2550人,面向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招聘专职工作人员1776人。三是升学扩招助力就业。2020年陕西省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规模分别扩大到2.4万人和2.1万人,同比各增加5000人。四是充分挖掘就业岗位。指导有关高校组建了陕西高校师范类、财经类、民办类等就业联盟,建立了新疆、昆山、宿迁、义乌等就业基地,打造了毕业生“就业直通车”。搭建苏陕教育就业对接平台,引入江苏优质企业,举办“高校毕业生苏陕教育协作网络专场双选会”,开拓就业岗位。配合有关部门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培训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积极宣传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五是做好大学征兵工作。全省高校学生征兵报名2.9万人,其中毕业生报名9650人,力争毕业生参军入伍3000人。六是不断拓展就业渠道。鼓励高校聘用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科研工作,开发科研助理岗位900余个。联合人社部门进一步扩大中小幼教师招聘力度,设置岗位1.1万个。七是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截至11月1日,98所高校自主创业大学生6200人,其中毕业生919人,带动毕业生就业1200余人。
 
 (三)实施精准帮扶,打好“稳就业”硬仗。一是加强湖北籍毕业生就业帮扶。对2020届3125名湖北籍毕业生建立工作台账,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开展“一对一”就业跟踪指导服务。二是加强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结合教育脱贫攻坚总体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等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截至11月1日,全省高校21289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26个百分点。三是加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帮扶。积极引导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面向省内就业,在语言培训、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 

第四部分 就业状态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本部分通过对毕业生开展大规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馈。主要从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匹配度、就业满意度、本专科毕业生学习经历特征、毕业研究生科研经历特征、毕业生就学满意度等方面反馈教育教学过程,截至当前共回收有效样本17704份,有效回收率为5.4%。
 
       4.1 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调查
 
       4.1.1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
      全省毕业生总体就业专业匹配度为64.12%,其中毕业研究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为74.58%,本科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为66.25%,专科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为54.93%。

 
  4.1.2 不同学科门类 / 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
       (1 )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研究生就业专业匹配度
      在毕业研究生中,就业专业匹配度前三位的学科是历史学(92.86%)、经济学(83.33%)、教育学(81.63%),就业专业匹配度后三位的学科是农学(64.47%)、哲学(60.00%)、军事学(50.00%)。

 
(2 )不同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
      在本科毕业生中,就业专业匹配度前三位的学科是教育学(88.92%)、医学(80.00%)、法学(77.55%),就业专业匹配度后三位的学科是农学(55.56%)、哲学(50.00%)、经济学(39.85%)。
 
(3 )不同学科门类专科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
      在专科毕业生中,就业专业匹配度前三位的学科是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81.82%)、新闻传播大类(76.92%)、农林牧渔大类(75.00%),就业专业匹配度后三位的学科是装备制造大类(42.37%)、文化艺术大类(39.39%)、轻工纺织大类(28.57%)。
 
   4.1.3 不同类型院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
      不同院校毕业生中,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最高(72.70%),其次是双一流建设高校(70.65%)、陕西省高水平大学(67.23%);而成人高等院校(57.58%)、公办高职高专院校(57.11%)、民办本科院校与独立院校(55.51%)、民办高职高专院校(48.15%)的就业专业匹配度则相对较低。
 
不同院校类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研究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最高(73.52%),专科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最低(50.00%)。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中,研究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最高(76.38%),专科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最低(40.00%)。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中,研究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最高(76.39%),专科生的就业专业匹配度最低(65.22%)。
 
   4.2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整体满意度均值为3.63,就业岗位满意度为3.76,就业地理位置满意度为3.63,就业待遇满意度为3.32,就业人际关系满意度为3.80,就业稳定性满意度为3.68,就业发展空间满意度为3.39,各维度满意程度人数百分比如表4.2所示。

   4.2.1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单位整体满意度
      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整体满意度为3.86,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整体满意度为3.59,专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整体满意度为3.58。
 
      如图4.2.1-1所示,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单位整体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62.04%,其次是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占比为17.06%,再次是对就业单位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2.37%。总体来说,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单位整体的满意度较高。

 

 如图4.2.1-2所示,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整体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6.30%,其次是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20.09%,再次是对就业单位感到“不满意”,占比为12.16%。总体来说,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整体的满意度较低。

 

  如图4.2.1-3所示,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整体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5.45%,其次是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20.84%,再次是对就业单位感到“不满意”,占比为11.79%。总体来说,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整体的满意度最低。
 
       4.2.2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岗位满意度
      毕业研究生就业岗位满意度均值为3.86,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满意度为3.65,专科毕业生就业岗位满意度为3.59。
 

    如图4.2.2-1所示,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9.78%,其次是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占比为18.06%,再次是对就业岗位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3.55%。总体来说,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最高。

 

 如图4.2.2-2所示,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9.39%,其次是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8.85%,再次是对就业岗位感到“不满意”,占比为10.42%。总体来说,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较高。

 

     如图4.2.2-3所示,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7.55%,其次是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8.70%,再次是对就业岗位感到“不满意”,占比为12.48%。总体来说,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最低。
 
 
       4.2.3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地理位置满意度
      毕业研究生就业地理位置满意度均值为3.80,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理位置满意度为3.60,专科毕业生就业地理位置满意度为3.58。

    如图4.2.3-1所示,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6.44%,其次是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占比为19.23%,再次是对就业地理位置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1.54%。总体来说,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度最高。

 

    如图4.2.3-2所示,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6.30%,其次是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度感到“不满意”,占比为15.37%,再次是对就业地理位置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4.15%。总体来说,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度较高。

 

    如图4.2.3-3所示,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8.10%,其次是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5.09%,再次是对就业地理位置感到“不满意”,占比为14.58%。总体来说,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度最低。
 
       4.2.4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待遇满意度
      毕业研究生就业待遇满意度均值为3.53,本科毕业生就业待遇满意度为3.29,专科毕业生就业待遇满意度为3.28。
 
  如图4.2.4-1所示,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51.59%,其次是对就业待遇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18.81%,再次是对就业待遇感到“不满意”,占比为15.13%。总体来说,毕业研究生对就业待遇的满意度最高。
 

   如图4.2.4-2所示,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45.69%,其次是对就业待遇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22.65%,再次是对就业待遇感到“不满意”,占比为21.53%。总体来说,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待遇的满意度较低。

  如图4.2.4-3所示,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地理位置的满意程度中,“满意”占比最大,其比例为45.11%,其次是对就业待遇的满意度感到“不确定”,占比为22.26%,再次是对就业待遇感到“不满意”,占比为21.57%。总体来说,专科毕业生对就业待遇的满意度最低。

 
   4.3 毕业生教育教学过程评价
       4.3.1 毕业生学习 / 科研经历基本特征
       (1 )专科毕业生学习经历基本特征
      专科毕业生中,对“适当的负担”“毕业生质量”“清晰的目标与标准”“适当的评价”“动机激发”“学习共同体”“毕业生质量”等维度的回答倾向于同意,对“学习资源”“独立自主性”“学生支持”等维度倾向于不确定。
 
  (2 )本科毕业生学习经历基本特征
      本科毕业生中,对 “毕业生质量”“适当的负担”“动机激发”“清晰的目标与标准” “适当的评价”“学习共同体”“良好教学”等维度的回答倾向于同意,对“学习资源”“课程组织”“独立自主性”等维度倾向于不确定。

(3 )毕业研究生科研经历基本特征
      毕业研究生中,对“论文评审”“目标与期望”等维度的评分高于“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对“技能发展”“研究设施”“导师指导”“研究氛围”等维度的评分低于“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
 
   4.3.2 不同院校类型的毕业生学习 / 科研经历基本特征研究生评价
       (1 )不同院校类型专科毕业生学习经历基本特征分析
      不同院校专科毕业生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在学习经历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并低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与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4.4 毕业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4.4.1 不同学历毕业生教学总体满意度
      全省毕业生教学总体满意度为77.87%,其中毕业研究生教学总体满意度为88.38%,本科毕业生教学总体满意度为77.66%,专科毕业生教学总体满意度为72.86%。
 
    4.4.2 不同学历毕业生教学质量 满意度
      全省毕业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为71.00%,其中毕业研究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为82.36%,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为69.54%,专科毕业生教学质量满意度为67.80%。
 
     4.4.3 不同学历毕业生学生工作满意度
      全省毕业生学生工作满意度为67.29%,其中毕业研究生学生工作满意度为79.68%,本科毕业生学生工作满意度为65.23%,专科毕业生学生工作满意度为64.62%。
 
      4.4.4 不同学历毕业生生活服务满意度
      全省毕业生生活服务满意度为71.35%,其中毕业研究生生活服务满意度为72.90%,本科毕业生生活服务满意度为70.76%,专科毕业生生活服务满意度为67.15%。
 
     4.4.5 不同学历毕业生大学身心健康咨询服务的满意度
      全省毕业生身心健康咨询服务满意度为64.17%,其中毕业研究生身心健康咨询服务满意度为71.24%,本科毕业生身心健康咨询服务满意度为63.00%,专科毕业生身心健康咨询服务满意度为62.65%。


     4.4.6 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
      全省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为63.80%,其中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为73.08%,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为61.97%,专科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为62.31%。
 
 
 
第五部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趋势
 
      1. 毕业生人数发展趋势
 
      2. 就业率变化趋势
 
 
       3. 在陕就业人数变化趋势


 


关闭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陕ICP备06008037号-5
版权所有: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